新聞

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涇明鄉“涇川人”頭蓋骨化石發現記

时间:2010-12-5 17:23:32  作者:大興區   来源:高雄市  查看:  评论:0
内容摘要: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涇明鄉“涇川人”頭蓋骨化石發現記(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每日甘肅網(撰文/黃建強):1974年,在平涼市涇川縣涇明鄉發現了一個人類頭蓋骨化石,專家初步斷定其是3萬-5萬年前一

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涇明鄉“涇川人”頭蓋骨化石發現記
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涇明鄉“涇川人”頭蓋骨化石發現記
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涇明鄉“涇川人”頭蓋骨化石發現記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每日甘肅網(撰文/黃建強):1974年,在平涼市涇川縣涇明鄉發現了一個人類頭蓋骨化石,專家初步斷定其是3萬-5萬年前一個20歲左右的人類頭骨化石,在人類進化係統上屬晚期智人,該化石被命名為“涇川人”。
“慧眼識珠”發現人類頭骨化石
涇川縣,隸屬於甘肅省平涼市,位於甘肅省黃土高原中部秦隴交界處。曆史十分悠久,早在公元前11世紀的商代末年,涇川境內就有當地曆史上最早的兩個國家——阮國和共國,兩國都是商的諸侯國。
然而在涇川境內,人類活動的曆史比這要久遠得多。一個人類頭蓋骨化石的發現,證明此地在數萬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這個人類頭蓋骨,就是“涇川人”頭骨化石。
“涇川人”頭骨化石的發現者是劉玉林。劉玉林是平涼地區著名文博專家、知名學者,原平涼市博物館館長。大學畢業後,劉玉林就對文物考古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先後發現了“涇川人”頭蓋骨化石、晚商族徽銅鬲等一批珍貴文物及牛角溝遺址、大嶺上遺址、合誌溝遺址等眾多古文化遺存。
1974年5月1日,勞動節,涇川縣涇明公社集中上萬人在白家村東溝進行植樹造林大會戰,下午收工後,劉玉林沿著溝邊走。一年前,他曾在這裏發現過幾塊古生物化石,他想看看動過土的地方是否會有新的發現,結果在溝口一塊台地旁邊的水平溝旁,發現了一片很薄的骨片。劉玉林起初以為是動物化石,但撿起來仔細一看,又好像是人的頭骨碎片,他便在挖出的積土中翻來翻去地尋找,終於找到了四五塊骨片,經過拚對能拚接在一起,但離一個完整的頭骨還差很多。劉玉林在一個多星期共找到右額骨鱗部一小片、右頂骨的大部、較完整的右顳骨、枕骨的大部和左頂骨的一小部分,可拚接成一個不完整的人類頭蓋骨。
若不是劉玉林的發現,這些遠古人類化石,早已成為填埋在荒山野溝裏的一塊普通石頭,然而,這些化石幸運地遇到了“慧眼識珠”的人。
可是,這些化石是不是人類化石?劉玉林不敢肯定,以他的經驗,凡動物化石都有很脆、易折不彎的特性,即沒有柔韌性,卻有很強的吸附性。試驗的方法很簡單,他把化石放在舌尖上,化石馬上與舌尖粘住了。這件頭骨破碎成多片,說明它是脆弱的,從表麵看也與普通骨頭有明顯的區別,他認為是化石,但他說了有誰能相信呢?劉玉林先後找了縣文化館、地區博物館和省博物館的專家看過,沒有一個人敢肯定它就是人類化石。劉玉林不甘心,一直沒有舍得扔掉,這些化石整整跟了他10年。
“石沉大海”的“涇川人”
劉玉林一直在研究這些化石,但不能輕易得出結論,他想到了一個人,舊石器考古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賈蘭坡。賈蘭坡是一位攀登上科學殿堂頂端的傳奇式人物,曾發現過三具“北京人”頭蓋骨,是著名的考古學家、地質學家。
早在1973年10月,劉玉林就和賈蘭坡教授有過交往。當時劉玉林因為發現過一些舊石器,曾在刊物上發表過相關文章,賈蘭坡教授看到後曾專程來到涇川進行考察。當時劉玉林陪同考察。
自賈蘭坡教授來過後,劉玉林時常到東溝去轉悠,又先後發現了馬、牛、鼢鼠、犀牛等動物化石和80多件石核、石片和石器。
1983年,擔任平涼地區博物館文物保管員的劉玉林想弄清楚這些化石到底是什麽,就把自己撿到的石器和頭骨化石帶到北京去見賈蘭坡教授,賈蘭坡仔細看了頭骨標本後說:“就是它,就是人化石!”馬上叫來工作人員把化石拿去重新黏結修複,安排研究事宜,石器和頭蓋骨化石即留在了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1984年,《甘肅涇川發現的人類化石和舊石器》一文在《人類學學報》發表。文章提出,甘肅涇川人類頭蓋骨代表一個20歲左右的女性青年個體,它在人類進化係統上處於晚期智人的地位,它所顯示的人種方麵的特征與蒙古人種相符。該化石從此被考古界命名為“涇川人”,亦稱“涇川少女”。
“涇川人”遠古人類化石首次出現在大眾麵前。
這是陝西“藍田人”“大荔人”發現之後,至1984年甘肅武山發現“武山人”化石之前,陝西以西廣大地域間發現的首個人類頭骨化石。
然而對於“涇川人”頭蓋骨的研究,卻進展緩慢,猶如“石沉大海”,除了文博界和涇川很少一部分人知道它的存在之外,外界再沒有關於它的任何消息。甚至有人一度懷疑,這些化石是不是遺失了。
十多年時間過去了,關於“涇川人”化石的研究一直沒有任何消息。這讓惦記著它的劉玉林非常焦心。
2001年7月8日,賈蘭坡教授去世。加之歲月久遠,人事變遷,關於“涇川人”化石的結局一度成迷。直到這些化石被發現22年之後,“涇川人”化石的消息再度傳來。
2006年5月10日,國際前史及原史科學協會常委兼執行委員、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黃慰文教授,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人類研究室主任劉武教授、碩士研究生李海軍和香港大學地球科學係李盛華教授等專家冒雨趕赴涇川縣,途經平涼市,找到已退休在家的原平涼市博物館館長劉玉林,前往涇川縣化石發現地進行考察。
2012年5月11日,劉玉林將專家們帶到了“涇川人”發現地牛角溝,實地考察化石出土地點的地層、地貌、地質結構,專家們在劉玉林指認的發現原點采取地層土樣,將其帶回去進行年代測定。
現代人從哪裏來,目前國外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來自非洲。重新研究鑒定“涇川人”化石的年代,對於現代中國人起源的科學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涇川人”是男是女?
又是一次漫長的等待。5年之後,專家們對“涇川人”化石出土地點的地理、地質環境、實際年代及化石本身的各種特征進行了全麵細致的重新研究和測定,提出了科學結論:
經過對“涇川人”化石出土地點采取的土樣進行測定,準確年代為1.5萬年至4.8萬年,地質時代為更新世晚期。
1984年初步研究,認為“涇川人”化石是一個青年女性頭蓋骨化石,然而經古人類研究所對中外諸多化石人頭骨對比鑒定,確認“涇川人”化石為一個年齡為20多歲的男性個體。專家對亞洲、歐洲及我國諸多化石人頭骨的多項指標進行測量對比,“涇川人”頭骨的大部分性狀表現位於現代人變異範圍內,體現出很現代的特點。也就是說“涇川人”化石屬於更新世晚期的現代人。
研究還發現,中國晚期智人中都沒有枕外隆凸,隻有“涇川人”化石頭骨有枕外隆凸,而在歐洲晚期智人有枕外隆凸,可能為涇川與歐洲基因交流的證據。枕外隆凸,位於枕部,為枕骨向後最突出的隆起,枕外隆凸是腦部解剖的重要骨性標誌。
這為古人類“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的模式”、為中國的現代人起源於中國本土提供了有力證據,對世界現代人起源於非洲的觀點提出了質疑和挑戰。
科學家們提出中國古人類的進化可以用“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的模式”作簡約的概括,中國現代人的起源也不超出這樣的輪廓,但未能贏得國外部分人類學家的讚同,原因之一是我國還未發現歐亞現代人起源的關鍵時期——4萬至1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的屬於現代人的頭骨化石。而“涇川人”頭骨化石正是處於4萬至10萬年這一時段,屬於更新世晚期2萬至5萬年的現代人。“涇川人”頭骨化石為更新世晚期人類已經進化成現代人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原標題:“涇川人”頭蓋骨化石 人類已經進化成現代人的證據)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言行不符網   sitemap